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書寫】〈國家公園之美與生態旅遊課程2015春季班教學心得〉

國家公園之美與生態旅遊課程,從核心理念「保育(Conservation)」出發,內容涵蓋自然與人文之生態與資產,除了以美學素養來欣賞自然風貌與人文風情外,並思辨在利用與保護之間找出環境治理之道。這學期我們師生努力了以下幾個方向:

引介環境保育場域。本課程以「國家公園」為名帶出世界保護區架構(六大類)在台灣的實踐,並以「國家景觀」輔以貫穿現行環境管理制度,再延伸介紹國外專題。本期所介紹的國家公園有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群峰杜鵑花海景觀)、北方三島國家公園預定地(火山島景觀),以及英格蘭的四處國家公園。世界遺產有英格蘭的八處世界遺產。國家景觀有阿塱壹/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天然海岸景觀)、神秘湖/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湖泊景觀、林澤景觀)、英格蘭多處自然保留區、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觀音海岸野生動物重要棲境、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磺港漁火景觀)、桃園埤圳溼地(國家重要溼地景觀)、東源溼地(國家重要溼地景觀)、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東源國家森林遊樂區(林澤景觀等)、大華壺穴自然保護區、大華壺穴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猴硐壺穴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暖暖壺穴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十分瀑布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此外,尚未納入保育的「亟待保護地」,有基隆河壺穴群、台灣萍蓬草原生陂塘群、後灣海岸陸蟹棲地、南澳山毛櫸準自然保護區等。

引介季風物候生態現象主題。本學期所引介的「季風物候生態現象」,夏季颱風的大浪打上臨海高位珊瑚礁的壺穴中,而東北季風背風面的冷涼與乾燥,造就恆春的強力落山風與冬陽烈日,醞釀出珊瑚礁中的美麗風物「珊瑚鹽」,成了進貢朝廷的貢品,這是恆春半島煮海為鹽的文化結晶,也是台灣即將消失的無形文化遺產。

探討環境衝擊並前往環境議題現場。本學期專題中,所探討的重大議題有:台26線公路開發議題(衝擊阿塱壹天然海岸)、達仁核廢料場址議題(衝擊阿塱壹天然海岸)、中國漁船越界濫捕議題(衝擊北方三島海洋生態)、龍潭科學園區開發議題(衝擊台灣萍蓬草原生陂塘)、大南澳高階核廢料場址議題(衝擊大南澳生態)、京棧飯店開發議題(衝擊墾丁國家公園後灣陸蟹多樣性熱點)、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議題(衝擊英格蘭雲崖海岸倒退)…等。

探討珍稀文化及其環境基礎的公共治理。本學期所探討的珍稀文化有「金山蹦火仔」與「恆春半島珊瑚鹽」,此等珍稀文化除了需要有人群運作支持外,更需要有健康的環境根基,最迫切的是資產存續的良善公共治理,在政府消極對待下,無形文化資產的公益信託能否是一條出路呢?「金山蹦火仔」,全世界僅存磺港這四艘蹦火仔船,而所捕主要漁獲為廉價的「青鱗魚」,這需要健康的北海岸沿海環境生態支持。「恆春半島珊瑚鹽」,全台尚存後灣操持煮海為鹽的特殊文化,這需要健康的恆春半島沿海環境生態支持。無獨有偶的是,這兩項珍稀文化的沿海環境都有不定時炸彈「核電廠」。

世界物種紅皮書機制在台灣的實踐。關注全球保育的地方實踐。世界保育聯盟與聯合國,刻正推動許多關鍵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作為,「物種紅皮書」即是其一。在「物種紅皮書」方面,我們特別安排前往龍潭尋訪「台灣紅皮書嚴重瀕絕物種~台灣萍蓬草」,走訪其原生陂塘與復育陂塘,以理解「就地保育」與「遷地保育」的相輔相成,也拜訪了台灣萍蓬草之父以個人力量投入台灣水草復育的點點滴滴。

關注保育意識搖籃的自然中心制度。歐美國家,通常在保護區周邊或城市聚落附近設立自然中心,提供生態旅遊資訊、環境教育活動並提供生態體驗課程,讓民眾在進入自然境界之前,認知合於生態倫理的應對行為,進而提升自然保育意識。在台灣,雖然民間長期倡議建立自然中心制度,但在不同政府單位本位施政下,呈現許多不同名稱。本學期,介紹並參訪的自然中心制度有台灣大學園藝系的「梅峰山地實驗農場」。

世界遺產與國家公園的海外保育見習。台灣,除了國家公園之外,一直尚未有世界遺產的指定,雖然課堂內有介紹此等保育制度的世界架構,但是其他國家怎麼做,是我們想瞭解的。這學期,特別選介英國的英格蘭來走訪,此次走訪侏羅紀海岸、巨石陣…等八大世界遺產,湖區、南唐斯…等四大國家公園,威肯汾等國家自然保留區,波白克等國家遺產海岸,柯茲窩等國家卓越自然美景區。

全球國民信託運動的海外保育見習。全球國民信託運動,源自百年前的英國。1895年,英國民間推動國民信託運動,經英國國會立法,穩固奠基。五十年前,其結合海岸環境保護運動,推動海神海岸線倡議,為20世紀全球最成功的保育計畫之一。英國國民信託運動,如今已經拓展至全球國民信託運動,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保育運動。這學期,特別選介英國的英格蘭來走訪,觀察「國民信託制度」下之先行成功案例,此次走訪頂丘、埃夫伯里…等英國九大國民信託園區。這次暑假,我們籌備了英格蘭境外教學旅行,參與今年在英國劍橋舉辦的世界國民信託大會,並結合英國皇家景觀與文學景觀,希望藉此課外活動來擴展學員的國際保育視野。

支持生態保育行動。本學期就「台灣萍蓬草保育」與「環境信託」的方向,選擇了「大茅埔水草生態復育中心」與「環境保護信託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台灣首處政府許可環境信託)作為贊助對象,我們把這學期一日遊校外教學的結餘款進行捐款贊助,也有同學自掏腰包贊助,本課程師生一同共襄支持此生態保育行動。

關懷有機農業進展。本課程教學旅行的設計方向,除了實踐「生態旅遊原則」外,也重視兼顧健康與永續的「樂活旅遊原則」,因此也會前往關懷「無毒農業」與「有機農業」,安排參訪研習或實作體驗,讓同學更加認識有機農業議題的進展,本學期特別介紹「秀明農法」,參訪的有:石門的彩虹農場、大武山的有機鳳梨農場、大南澳有機休閒農業區、阿聰自然田、好糧食堂等。

提升生態公民美學素養。這學期,特別設計「環境美學與生態藝術—野花繪畫之美」單元,引介「生態美學」內容。野花繪畫,分別介紹繪畫藝術路線與科學插畫路線,也介紹了東方野花繪畫與西方野花繪畫的不同。東方野花繪畫以《本草圖譜》為代表,西方野花繪畫則以英國邱園的植物藝術作品為代表。我們從梵谷的野花繪畫藝術路線,介紹到格雷琴的野花科學插畫路線,並回歸台灣,介紹王仁禮等國內野花繪畫代表人物的作品。從一系列野花繪畫作品,看見物種的活潑生命及其所依存的生態系,進而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這門課程,透過「國家公園」這扇窗,讓學員進入「保育世界」。除了國家公園等的保護區外,我們也透過其它面向來理解「保育」理念的實踐。在教學旅行中,安排自然體驗或文化體驗,透過地方人物的接觸與對話,探索風物人文的環境脈絡。下一學期,我們將繼續探討:台灣紅皮書物種保護、森林國家公園劃設、流域水資源保育、里山保育倡議、地球海洋保護區劃設…等相關環境議題。期許,同學們在課程中,透過室內課專題探討與戶外課親身體驗,有效結合專題知識與經驗知識,在方方面面的認識過程中得以重建世界觀,重新看見台灣與地球的真切面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