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書寫】〈國家公園之美與生態旅遊課程2014秋季班教學心得〉

國家公園之美與生態旅遊課程,從核心理念「保育(Conservation)」出發,內容涵蓋自然與人文之生態與資產,除了以美學素養來欣賞自然風貌與人文風情外,並思辨在利用與保護之間找出環境治理之道。這學期我們師生努力了以下幾個方向:

引介環境保育場域。本課程以「國家公園」為名帶出世界保護區架構(六大類)在台灣的實踐,並以「國家景觀」輔以貫穿現行環境管理制度,再延伸介紹國外專題。本期所介紹的國家公園有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日治時期)、玉山國家公園、瑞士國家公園,世界遺產有瑞士3處世界自然遺產與8處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遺產有加拿大菲沙河國家遺產河流,國家景觀有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多樣景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多樣景觀)、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溪流景觀)、關山台灣海棗自然保護區(森林景觀|海棗林)、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森林景觀|銀杏林等)、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森林景觀|檜木林、冷杉林等)、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森林景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森林景觀)、桃園埤圳溼地(國家級重要溼地景觀)、新武呂溪溼地(國家級重要溼地景觀)、大坡池溼地(國家級重要溼地景觀)、加拿大卑斯省多處省立公園(多樣景觀)。此外,尚未納入保育的「亟待保護地」,有桃園台地陂塘世界遺產潛力點(陂塘景觀)。

引介季風物候生態現象主題。本學期開始引介「季風物候生態現象」,東北季風的冷涼與潮溼,陰雨寒冷雖然帶來麻煩與困擾,但也醞釀出迷人的美麗風物,這學期尋訪「金棗」與「魯冰花」,在教學旅行中亦延伸介紹「墾丁國家公園」與「福山植物園」等的東北季風研究成果。

探討國家公園存廢議題。保育,讓資源可以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有智慧的利用。因此,保護區的劃設相當重要。這學期,特別針對台灣國家公園歷史的角度,從日本政府到國民政府的政權移轉過程,來探討「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之劃設與廢止,讓學員可以透過保護區存廢議題的討論來反思保育理念在台灣的實踐,這次納入課程單元的是「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之美」與「阿里山國家風景區之美」。我們也前往議題現場,並設計穿越「阿里山國家風景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玉山國家公園」等保育專區的教學旅行,走訪其中的自然與人文資產,並探討其歷史變遷。

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在地保護觀察。台灣,除了國家公園之外,一直尚未有世界遺產的指定,因此文化部評選出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這學期,特別選介「桃園台地陂塘」,探討桃園陂圳珍貴地景快速劣化喪失以及填陂塘開發航空城等的相關環境議題,並瞭解民間守護陂圳現況,然而官方對於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具體保護與治理制度仍有待建立。

國家遺產河流與省立公園的國際保育見習。除了世界遺產與國家公園之外,國家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如何不倚賴國際保育機制而自行建立保育制度,其他國家怎麼做,是我們想瞭解的,而加拿大「國家遺產河流制度」及其卑斯省「省立公園制度」為先行成功案例。本學期籌備了加拿大卑斯省境外教學旅行,走訪「加拿大國家遺產河流~菲沙河流域」與數處「卑斯省省立公園」,並結合鮭魚洄游與黃金彩葉的秋天風光,希望藉此課外活動來擴展學員的國際保育視野。

支持生態保育行動。千塘之鄉~桃園台地,不僅陂塘珍貴地景消逝中,許多陂塘中的原生物種也逐漸消失。這學期, 桃園台地陂塘群教學旅行,設計的是「陂塘活化保育教學路線」,我們參訪了2014年6月剛揭牌的「台灣首座溼地銀行~楊梅濕地教育銀行」,該銀行保存的不是金錢、而是物種,其進行桃園台地陂圳溼地原生物種的收集、保存、復育與教育,屬於遷地保育的一環,當下我們把校外教學結餘款捐款贊助,也有同學自掏腰包贊助,後來這學期一日遊校外教學的結餘款一律也捐給該溼地銀行保育團體,本課程師生一同共襄支持此生態保育行動。

關注保育意識搖籃的自然中心制度。歐美國家,通常在保護區周邊或城市聚落附近設立自然中心,提供生態旅遊資訊、環境教育活動並提供生態體驗課程,讓民眾在進入自然境界之前,認知合於生態倫理的應對行為,進而提升自然保育意識。在台灣,雖然民間長期倡議建立自然中心制度,但在不同政府單位本位施政下,呈現許多不同名稱。本學期,介紹並參訪的自然中心制度有:農委會林務局的「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台灣大學實驗林的「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與「鳳凰自然教育園區」、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與「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呼籲生物多樣性保育理念。自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後,地球保育邁入新的里程碑,「生物多樣性保育」成為21世紀全球重大議題之一。因此,本學期特別介紹生物多樣性三大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的生態概念,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與保育,並探討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歸因,呼籲人類永續發展之鑰在於「生物多樣性保育」,藉此專題再深化同學所認識的本課程核心理念「保育」。
關懷有機農業進展。本課程教學旅行的設計方向,除了實踐「生態旅遊原則」外,也重視兼顧健康與永續的「樂活旅遊原則」,因此也會前往關懷「無毒農業」與「有機農業」,安排參訪研習或實作體驗,讓同學更加認識有機農業議題的進展,本學期已參訪宜蘭的有機金柑、新中橫的有機葡萄、池上的有機米、富里的有機黃豆、三芝的有機茭白筍、還有八德的有機餐廳。

提升生態公民美學素養。這學期,特別設計「環境美學與生態藝術—飛羽生態之美」單元,引介「生態美學」內容,我們特別介紹世界鳥類繪畫大師~奧杜邦、及其被譽為美國國寶的代表作品《美洲鳥類》、以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保育團體~奧杜邦協會,並介紹何華仁等國內鳥類繪畫代表人物,欣賞〈旅鴿〉畫作並探討旅鴿的繁盛與絕種,從一系列飛羽繪畫作品,看見物種的活潑生命及其所依存的生態系,進而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這門課程,透過「國家公園」這扇窗,讓學員進入「保育的世界」。除了國家公園等的保護區外,我們也透過其它面向來理解「保育」理念的實踐。在教學旅行中,安排自然體驗或文化體驗,透過地方人物的接觸與對話,探索風物人文的環境脈絡。下一學期,我們將繼續探討:全球國民信託運動、台灣海岸保護運動、海洋國家公園劃設、流域地質景觀保護、珍稀文化的環境基礎…等相關環境議題。這學期,看到同學們對生態知識與地方知識的好學精神,未來將更著重「生態學」與「地方學」相關知識的引介。期許,同學們在課程中,透過室內課專題探討與戶外課親身體驗,有效結合專題知識與經驗知識,在方方面面的認識過程中得以重建世界觀,重新看見台灣與地球的真切面貌。

沒有留言: